close

 當越南菜遇上客家菜
黎華亮
六堆生活學院志工/屏東縣客家文物館解說員

我們客家文物館志工伙伴又要相聚了,跟上次一樣,每人都要帶菜,我有無限期待,因為有好多獨特的客家美食,再好的飯店也做不出來。

這種帶菜聚會實在很有創意,起碼跟傳統的吃喝有很大的不同。譬如:朋友聚餐盡吃也只六道至十道菜。帶菜露營,郊遊也帶不多,雞尾酒會大都乾料,我們帶的煎、蒸、煮、炒、燜,或當場炒豬腸、甩肉丸、煮米篩目、炒面帕粄……肚子撐不下了,還可以帶回家續餐。

我在內埔長青學苑擔任客語唐書班教師,每星期三兩小時的課程,中間休息就是「攜菜派對」,有時一人服務全體學員,一人一粒粽子;有時不約而同帶餅乾、水果,或從哪裡遊覽由來,帶名產分享大家,其樂無比。

攜菜派對 potluck party

「攜菜派對」這名詞很新鮮,就在前一日在報紙上得來的知識。於是我問育琴,既然有「派對」這個洋味,那一定有英文詞句,滴滴答答……一下子育琴就從電腦中找到了—potluck party,她說這就是「攜菜派對」。但我問教英文的女兒,他說沒有看過。一查字典,這個詞的後面有一造句—Come and take potluck with us。依序可翻譯為:「來、並且、攜帶、便食、跟、我們一起。」原來就是「來我們家吃便飯吧!」這種意思截取出來的!

可是我說「吃便飯」,即是請客的人說的客氣話,要麻煩到主人出資、花精神、花時間。所以西洋人的攜菜是很民主、很尊重的聚會。報紙上是談到ECFA(兩岸經濟協議)的商業界相對報酬的情形,他們指出:任何貿易協定都是「攜菜派對」;我要吃你的菜,就不能不讓你也吃我的菜。

ECFA與早收清單的聯想

像這次我們志工各人帶的菜,主辦人立琪就像政府官員,馬上登記下來,不就等同兩岸的「早收清單」,等我們上完志工成長課,中午十二點把菜擺在桌上一一呈現,互有利弊;有的說這道菜好吃,有的不屑一顧,可是有人則狼吞虎嚥。像我那天因痛風發作,會精挑細選,不要香菇、豆類高普林的,當然我最垂涎的「萬巒豬腳」,就要懂得拒絕了。更巧的是當天齋日(農曆五月十五日),吃素的就一直問,這道菜可以吃?這時我帶的煎蘿蔔糕和芋頭糕,搶灘的就多了。起先我還有點自虧,這種不起眼的菜餚,一定會剩在那裡嚮蒼蠅,好在銷路不錯,真的是互相貢獻、相互得利,各取所需!

 當越南菜遇上客家菜
因此,當志工有一種高於常人的倫理,那就是要有「包容心」。有好幾次導覽,幾乎洩了氣時,翻起「志願服務概念」,一讀到「不感情用事」,覺得非常地釋懷。原來我缺乏包容心,也沒有同理心。事實上很多遊客只是「過客」,不是來聽你「上課」的,能碰到「知音」,那是奢望。曾有為澳洲客家會長,那才是真正要回味客家文化的同胞,跟他一一道來,就是講客家人的故事,成就是無法言喻的。志工倫理中有說:「在別人的需要裡,看見自己的責任。」這正是我們這次「攜菜派對」最大的收穫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oudu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