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瑞君(六堆生活學院召集人)

前言

為何是客家女性?除了自己與周邊的工作伙伴多半是客家女性外,台灣的公共參與除了在領導階層常可以看到男性身影外,在廣大的鄉村各地,社區內的實務公共參與、服務,可說隨處可見女性的身影。而男性,則通常出現在各種所謂「重要的」會議與活動上,許多實務性的社區服務工作相對女性身影,則顯得稀少。在以客家文物館為主體場域的「六堆生活學院經營計畫」,同樣隨處可見這樣的景況,平日來服務的志工伙伴以女性居多;以「六堆生活學院經營計畫」為主要推動業務的同仁,也同樣以女性工作者居多。因此本篇嘗試分享記錄客家女性參與六堆生活學院的推動,交互影響的個人生命歷程。

文化人類學者有所謂深入叢林、田野的「實地參與觀察法」,因為時間的因素,我無法以專業的小論文模式記錄、分析我身在「學院田野」的女性觀察經驗,我僅能以半年內自身與志工相處、訪談的情況,以一人為例,嘗試記錄、分享學院內客家女性的社區參與軌跡。從案例中主角的個人生命歷程與加入學院志工後的「女性社區參與者」的社區實踐,從在學院服務,與其他志工互動,到實現「六堆生活學院經營計畫」所在的客家文物館館舍經營的過程,所代表的客家女性在現代用各種方式的自我實踐過程。

一、 傳統客家女性身影

在《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一書中,曾提到客家族群在台灣是「少數」身份與「弱勢」地位。客家民族由於遷徙之故,早年以一種沈靜無聲的姿態,在台灣的土地上奮鬥。而在漢族沙文主義長期影響下,客家族群中的客家女性更以一種接近隱形的姿態,默默的為家族奉獻一生。在客家女性的一般扁平印象中,他們被稱為勤勞、勇敢、節儉、堅毅,甚至被負面的稱為小氣、苛刻。面對從清朝以來的各種遷徙與拓墾的挑戰,他們一直是家族強而有力的後盾,並在家族中擔任多數的勞動工作,然而家族地位卻不成正比。他們是沈默、犧牲自己的一群,不只在客家文化中展現客家女性地位的附屬性格,甚至被視為財產、工具(見《台灣客家女性》,張典婉,玉山社出版一書) 。

英國學者歐里德曾經稱讚客家婦女:「客家民族是牛奶上的奶酪,這光輝,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應該屬於客家婦女的。」他說:「客家婦女是中國最優秀的勞動婦女的典型。」然而,觀察台灣的客家或六堆出版書籍,扣除近十幾年來的客家女性書寫與研究,早年除了少數的客家文學作品外,關於客家女性的記錄極少。

研究客家女性的張典婉曾在其書中提到,客家女性在文學作品中不斷顯示「女性角色一再化身為受虐者、弱勢形象、小妾、童養媳、長期操持的農婦、寡婦......等」相同的文化主體。然而,客家女性不只是主要的勞動者,又多是家族中堅強的支柱。中興大學台文所副教授楊翠教授曾經在她的文章中表示,面對二二八、白色恐怖等歷史悲劇,女性總是那堅強的家族支撐者,受害女性面對丈夫一去不回或監禁多年,自己堅強的尋屍、埋葬、賺錢支撐家計,扛下所有的重擔。

雖然近代中,關於台灣客家族群從「客家隱形人--新的客家人」的轉變著墨漸多,且現代的台灣客家女性,多半擁有一定的教育水平與穩定性高的職業,但大部分的客家女性仍以安靜、沈默為家庭付出的姿態存在台灣的各個角落,他們依然是習慣默不作聲的存在各處。因此本文試圖從客家女性在屏東縣政府所主辦的「六堆生活學院經營計畫」所形成的社群網絡中的社區參與,這樣具有公共性的行為來記錄新一代女性的自我實踐故事。

二、 一個正在進行的故事-六堆生活學院的成立

文化的傳承,來自於生活中的實踐與體驗。民國97年9月中旬,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正式委託社團法人屏東縣新埤鄉愛鄉發展協會承辦「97六堆生活學院經營計畫」,正式為延遲半年多,眾所期待的「97六堆生活學院經營計畫」拍板定案,由一個幾乎全新,卻又純然在地、經營地方多年的社區團隊承接,希望帶給屏東縣的六堆地區一個新的學習可能,也給予曾經有蚊子館之稱的「屏東縣客家文物館」一個新的可能。

學院的成立以終身學習培力六堆居民與社區、社團;活化客家文物館;以專案計畫帶動六堆發展;培力客家文物館志工組織,使其有永續發展的可能 。

這個得標的客家社區團隊擁有完全在地的理監事成員,與特別組成的專案辦公室團隊。為了因應六堆生活學院計畫團隊的組成,從未聘請任何專職人員的新埤愛鄉協會(以下簡稱協會)與縣內的社區工作者合作,重新思考與討論,組成一個全新的工作團隊參與六堆生活學院的計畫招標,最後順利得標。其關鍵除了社區團隊的在地性外,新的工作團隊的社造專業與籌備能力是一大要點。

背景的調查-熟悉現況與限制

新的工作團隊在提案前,先行蒐集資料並走訪「六堆生活學院經營計畫」的計畫範圍:屏東縣六堆鄉鎮。了解、聽取地方人士的各項看法。歸納出以下的資訊及部分現況條件與限制。各鄉資訊如下表:
六堆分析
(97六堆生活學院提案計畫許瑞君製表)

並歸納出學院可重點施力的現況條件如下,後續的計畫規劃因而依著這三點開展。
(一) 六堆人口數降低與潛在的文化流失
(二) 扶植地方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三) 地方社團林立,強化社團培力與競和關係

找來好手-組成堅強的新團隊

在學院辦公室成立前,身為提案單位的新埤愛鄉協會擁有各項在地資源,但並無專職人員與專屬辦公室,因此當面臨籌組「97六堆生活學院經營計畫」時,其百分之九十的工作成員伙伴需要另外尋求具有第三部門運作經驗或者具備專業能力的客家工作者。
團隊召集人因此聽取各項建議,除行政上的計畫主持人外,於本計畫中規劃聘請計畫總召集人、副總召集人與社區及志工召集人等,並依工作目標,劃分工作成員為三組。另外在組織團隊中,設置諮詢顧問團與協力團隊。
其前置作業端賴原社區工作者 彙整與協調,而牽繫本案發展方向的指標-總召集人,則經過與各地方團隊討論後,邀請六堆地區的客家大老徐正光老師出任。牽涉學院研究與實務專業的副總召集人則由曾任屏東縣社區大學主秘的劉孝明先生與六堆研究者賴旭貞女士兼任,搭配社區召集人與志工召集人與各方聘請來的工作同仁,形成完整的工作團隊。其成員如下:

六堆生活學院工作人員.jpg

機制規劃的重要性-學院的運作機制

因組織推動的成敗,端賴運作機制的順暢推動,因此以學院工作同仁所組成的辦公室為中心,旁設有專業諮詢顧問團與諮詢協力團隊。學院辦公室中心傳承、創新、學習、永續為精神,以專業培力、推廣教育、專案推動、強化館舍經營、分區協力方式為推動重點。

專業諮詢顧問團則邀請於屏東縣或六堆地區著力甚深的社區與教育專業者,如鍾鐵民先生等,提供各項運作諮詢。如運作機制如下圖:

學院運作架構示意圖.jpg
六堆生活學院運作架構示意圖

協力團隊劃分專業諮詢團隊與地方協力團隊,專業諮詢團隊邀請屏東縣在地實務推動的非營利組織如綠元氣產業交流促進會、屏東縣社區大學文教發展協會等;協力團隊則以分區方式,於每個屏東六堆鄉鎮擇取一個地方協力團隊,如竹田鄉社區營造協會等,與在地團隊合作,謀求順暢推動的地方機制。

協力團隊分區資源圖.jpg

協力團隊分區資源圖

建立與經營志工團隊-志工招募與運作

學院的主要業務內容,除各項多元推廣教育課程的開設、館舍專區經營、專案推動外,目標之一,乃是重新建構並培訓屏東縣客家文物館的志工隊,並冀望扶植其未來自主運作文物館的可能。

(一) 志工招募與培訓
因此學院工作團隊於九十七年九月下旬正式進駐客家文物館後,除開始推動各項專區籌備工作、招生作業外,招募志工團並培訓成為一大重點。於十月及十一月共開設三系列、二十小時的志工培訓課程。包括館舍經營與志工經營文化、六堆文化生態旅遊工作坊及客家文物館導覽與志工經營文化工作坊等課程內容,其課程大綱、時間及授課教師如下表所示:

志工工作坊.jpg

(二) 志工隊的運作組織
志工組織依學院需要分設導覽諮詢服務組、活動組、美宣組等三組,各組置組長一人,由組內成員自行推舉,掌理各組業務。各組組長負責組員出勤、溝通、聯繫及聯誼事宜。三組外設置志工隊長一名。各組負責任務如下:

(1)導覽諮詢服務組-客家文物館內導覽解說、自行車及六堆鄉鎮導覽。提供旅遊諮詢服務、自行車租借、其他有關遊客服務事項。
(2)活動組-六堆特色產品展售服務、六堆客家童玩教學、其他有關遊客服務事項。
(3)美宣組-各項宣傳事務、志工部落格維護管理等。

當學院運作近半年後,目前撐起六堆生活學院一片天的客家女性身影,除了學院的客家女性工作人員外,就是人數佔志工總數75%的客家女性志工。學院的整體女性工作人員組成數如下:

類別 工作人員 志工 備註
總人數 4.2人 59人  
男性人數/百分比 0.2人/ 5% 16人/ 27%  
女性人數/百分比 4 人/ 95% 43人/ 73%  

  
從兩個比例中都可以看到客家女性服務的高比例。而在志工隊中,雖然不乏20多歲的年輕人,但在中老年人居多的六堆地區,志工隊的平均年齡仍為中年階層的46歲。(未完)

 

客家女性的自我實踐與社區參與-以「六堆生活學院」的客家女性參與為例(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oudu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